天然動物毛類纖維是紡織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其中綿羊毛纖維占總量的70%一80%。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種動物纖維,例如:山羊絨、兔毛、羊駝毛、駝絨、馬海毛等。它們具有產量稀少,風格獨特,典雅高貴的特點,是高級時裝的首選原料。
一些生產廠商為了吸引廣大的消費者,經常采用綿羊毛與特種動物纖維混紡的面料。因而有效鑒別、準確地區(qū)分出綿羊毛與其它特種動物纖維就顯得非常重要。
綿羊毛與其它特種動物纖維同屬于蛋白質纖維,化學性質的差異不大。而僅在鱗片結構及纖維細度上有些差異,因而迄今為止尚無有效的化學或物理的檢測方法。
目前主要是利用各類動物纖維鱗片結構的不同反映為依據,對它們進行鑒別。其主要方法有光學投影顯微鏡法、掃描電子顯微鏡法、溶液法、染色法和紅外光譜法等。而其中較為廣泛成熟的是光學顯微鏡法和掃描電子纖維鏡法。
一、動物毛纖維的組成結構
動物毛纖維是由許多角蛋白細胞組成的。它的細胞結構分為三個部分:即外表面的鱗片層、內部的皮質層和中心的髓質層。粗的毛纖維一般三層均具備,而細的毛纖維一般只有鱗片層和皮質層,沒有髓質層。
1. 鱗片層
由角質化了的角蛋白細胞組成,包復在毛干外部,是毛纖維獨有的表面結構。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毛纖維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引起性質變化。鱗片的根部附著于毛干,尖端伸出毛干的表面而指向毛尖,不同程度的向外張開,形成翹角。鱗片的形態(tài)基本有三種:環(huán)狀或斜條狀,瓦狀和龜裂狀。由于每片鱗片的尺寸基本相近,所以對于細的毛纖維只要一個鱗片即可把毛千包圍起來。對于粗的毛纖維,要數(shù)個鱗片相接才能包圍起來。因此,從顯徽鏡觀察,細的纖維鱗片成環(huán)狀排列,而粗的纖維鱗片成瓦狀排列。除此之外,鱗片密度(即單位長度內的鱗片個數(shù))、徑高比(即纖維直徑和鱗片間距的比值)、鱗片厚度,因不同種類的動物纖維也各有差異,在下面會具體介紹。這些不同將有利于從形態(tài)上區(qū)分各種動物纖維。
2、皮質層
由正皮質細胞,偏皮質細胞和間皮質細胞組成,是毛纖維的主要部分。也是決定它們物理化學性質的基本物質。正偏皮質細胞的分布程度決定了毛纖維的卷曲程度。有的動物纖維的皮質層細胞里分布有色素顆粒,這就使得有些動物纖維呈現(xiàn)出不同的天然色澤。例如耗牛絨、脫絨、紫絨等。
3、髓質層
由結構松散和充滿空氣的角蛋白質細胞組成,是在毛干中心不透明的部分。髓質層的大小隨動物纖維品種的不同差異很大。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位質層呈暗黑色,細毛一般無髓質層。主要存在于直徑較粗的動物纖維中,呈點狀、線狀、連續(xù)或不連續(xù)分布。正因為髓質層細胞充滿空氣,所以決定了動物纖維良好的保暖性。
二、綿羊毛
我們通常所說的羊毛實際上指的是綿羊毛。綿羊毛綿羊毛一般由鱗片層、皮質層和髓質層組成,但細綿羊毛無髓質層。根據纖維細度的不同,綿羊毛一般分為粗綿羊毛、半細綿羊毛和細綿羊毛。細綿羊毛直徑一般在14um -25um,鱗片多成環(huán)狀,套在毛干周圍,一個鱗片的根部由另一個鱗片的梢部覆蓋,半細綿羊毛直徑一般在25um-35um,鱗片多呈瓦片狀,粗綿羊毛的直徑一般在35um以上,鱗片大多相互銜接形成龜裂狀。鱗片的密度也有所不同,直徑越細則鱗片的密度越大,即鱗片的密度和纖維的細度成反比。一般細綿羊毛的鱗片密度約為80-110個/mm,粗綿羊毛在50個/mm左右。總的說來,綿羊毛的鱗片厚度較厚,約為0.5um-1 um,鱗片間距較小。纖維邊緣翹角較大,毛干均勻度差,在顯徽鏡和細度儀下觀察透光不均勻,毛干多陰影感和突起。同時由于正偏皮質細胞呈兩側分布,使得綿羊毛纖維卷曲度很大。
1、剝鱗綿羊毛
剝鱗綿羊毛是指利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在盡量小的損傷綿羊毛纖維皮質層的前提下,通過部分或全部地剝除綿羊毛纖維的鱗片層,使綿羊毛細度減小,光澤增加,手感柔軟。具有羊絨感.提高其服用性能。改性后綿羊毛鱗片的特征是:鱗片有部分脫落且模糊不清,密度變小,鱗片高度有所增加,殘余的鱗片張角顯著鈍化,并且鱗片上可見有殘缺條痕或皺褶,與山羊絨有明顯的區(qū)別。
2、拉伸綿羊毛
拉伸綿羊毛就是通過高科技手段及專用設備,在特定條件下,利用物理方法對普通綿羊毛牽引拉伸,降低纖維細度.使其成為一種新型纖維的過程。由于紗線中纖維間存在摩擦力,因而使褥綿羊毛纖維得到拉伸變。當綿羊毛的細度被拉伸趨近于山羊絨時,其鱗片的高寬比明顯增加.鱗片有較為明顯的破壞。在顯微鏡和細度儀下觀察,拉伸后的綿羊毛鱗片也有一定的脫落.鱗片間距不均勻,鱗片高長寬短,但仍為長方形,并且拉伸后的綿羊毛的鱗片表面有較多的裂紋。拉伸綿羊毛在細度上會達到甚至小于山羊絨的細度,其長度則可達到山羊絨的3一4倍。
三、特種動物纖維
特種動物纖維主要包括山羊絨、兔毛、馬海毛、羊駝毛、耗牛絨和駝絨。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鱗片較薄,纖維較直,直徑粗細均勻。
1.山羊絨
山羊絨即我們日常所說的羊絨,是一種珍惜而昂貴的動物纖維,素有“軟黃金”之稱。一般概念上講,羊絨僅指山羊絨而言。綿羊并沒有絨,許多人把綿羊身上的有點類似于羊絨特性的細羊毛稱作“綿羊絨’.其實是混淆了羊絨與羊毛的概念。因而有效鑒別、準確地區(qū)分出山羊絨與綿羊毛纖維就顯得非常重要。
山羊絨的結構由鱗片層和皮質層組成,沒有髓質層。鱗片邊緣光滑,類似環(huán)狀或竹節(jié)狀緊緊包覆于毛干,鱗片排列比較整齊,鱗片密度小,平均約為60-80個/mm,鱗片較薄.厚度一般0.3um一0.4um,開張角較小。目前我們常見的山羊絨有白絨、青絨和紫絨三種。紫絨除了有以上的特點外,其纖維表面有點狀的色素斑點。
山羊絨與細綿羊毛的區(qū)別


山羊絨與一般的綿羊毛在組織結構和鱗片的形態(tài)上差異較為明顯。但對于較細的綿羊毛。由于細度上較為接近山羊絨.因此在鱗片密度和鱗片形態(tài)上鑒別區(qū)分就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山羊絨纖維細度均勻,而且它的正偏質層有交叉,因此卷曲就不像細綿羊毛瞬明顯,而細綿羊毛纖維細度均勻度較差,卷曲較多,這是山羊絨與細綿羊毛的區(qū)別之一。其次,山羊絨的鱗片較薄。邊緣較光滑,在顯微鏡和細度儀下觀察較透亮均勻,而細綿羊毛纖維的鱗片厚.邊緣翹角大,透光不均勻,毛干多陰影感和突起。第三,山羊絨纖維細度越細徑高比越小,細度為2.6-20.0um纖維的平均徑高比大約是1.0,細度小于12.6um的纖維平均徑高比小于1.0,細度大于20.0um的纖維平均徑高比大于1.1,山羊絨的細度大多數(shù)在20.0um以下,因此山羊絨的徑高比多數(shù)小干1.1,鱗片呈州正方形。而細綿羊毛纖維的徑高比多數(shù)都大于1,鱗片呈長方形。
山羊絨與剝鱗綿羊毛和拉伸綿羊毛的區(qū)別


無論是剝鱗綿羊毛還是拉伸綿羊毛,它們的鱗片結構特征都和山羊絨有一定的區(qū)別。剝鱗綿羊毛和拉伸綿羊毛的鱗片都有較明顯的破壞,鱗片厚度變薄,鱗片模糊不清,有的甚至看不清鱗片。拉伸綿羊毛的纖維軸向變得扭曲且粗細不勻,纖維中間有亮光。剝鱗綿羊毛的鱗片表面有豎條劃痕。而山羊絨的鱗片薄且比較整齊.大多成環(huán)狀和竹節(jié)狀.給人一種很透亮的感覺。纖維比較直,粗細均勻,彎曲少。
2.兔毛
兔毛基本上都有髓腔,只有少數(shù)細兔毛沒有。兔毛的鱗片呈“人”,字形緊密排列,層層覆蓋,髓腔呈斷續(xù)狀和梯狀。隨著兔毛相細的不同,其髓腔有單列、雙列、三列、四列,有的甚至可達十列以上,而且纖維直徑越粗,其髓腔的列數(shù)就越多。兔毛纖維這種獨特的鱗片結構和其它幾種特種動物纖維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最容易鑒別。
3、馬海毛
馬海毛即安哥拉山羊毛。在顯微鏡和細度儀下觀察馬海毛的形態(tài)與綿羊毛相類似.鱗片平闊,呈瓦狀覆蓋。但綿羊毛纖維的鱗片輪廓清晰,鱗片較厚,邊緣翹角大,而馬海毛的鱗片較薄.模糊不清,鱗片排列整齊,緊貼于毛千,很少重疊.故纖維表面光滑,具有蠶絲般的光澤。馬海毛的皮質層幾乎都是由正皮質細胞組成,因此纖維很直很少卷曲。馬海毛大部分沒有髓質層,但其直徑差異較大,約為10um-90um。
4、羊駝毛
羊駝屬駱駝族。羊駝毛屬于駱駝毛纖維。具有天然光澤.因此織成的面料一般不需染色。羊駝毛大多由鱗片層、皮質層和髓質層組成。通過顯微鏡和細度儀觀察鱗片呈環(huán)狀或斜條狀。羊駝毛纖維的鱗片邊緣比綿羊毛光滑,鱗片排列與細綿羊毛極為相似,但鱗片很薄,邊緣凸出程度不如細綿羊毛,而且卷曲少。羊駝毛的直徑差異也較大.細的直徑近似于羊絨,相的甚至可達
50um -60um以上。羊駝毛的璐質層是貫通的。根據這一特點比較容易和其它特種動物區(qū)分開來。
5.駝絨
駝絨纖維來自于駱駝。在顯微鏡和細度儀下觀察與綿羊毛相似,主要由鱗片層和皮質層組成,有的也有髓質層.呈點狀或細條間斷狀分布。纖維表面鱗片很薄.呈環(huán)狀或斜條狀緊貼于毛千,不完全筱蓋.邊緣光滑圓鈍,鱗片結構不如綿羊毛規(guī)則清晰,鱗片密度約40-90個/mm。我們通常所見的駝絨鱗片為斜條狀。由于駝絨大多都有天然色澤.因此其纖維表面也有細長的色素沉積。但其色素不如耗牛絨纖維的色素排列緊密。
總之,綿羊毛與特種動物纖維的鑒別,主要是利用光學顯微鏡和纖維細度儀觀察其鱗片形態(tài)結構特征.從鱗片的形態(tài)、密度、鱗片翹角、厚度等方面進行鑒別。有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非常細小,這就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斷的積累經驗.豐富知識.比對眼光.才可以把它們準確的識別開來。
來源:愛學術 (天津紡織科技)、色尚坊布博士